电影开始部分提到的问题:文明的基石到底是语言还是科学?这个问题看似给电影定下了颇为严肃的基调,其实但凡略知相对论,理解本片的难度远小于《星际穿越》,迷惑人的是欺骗性剪辑,把不同的时间线剪到一起,并不明确标示或区分,甚至故意用相同的布景加以混淆,让人以为是单线性叙事,又如韩影《哭声》或美剧《西部世界》(此剧甚至不止混剪了两条时间线)。丹尼斯·维伦纽瓦早在其成名作《焦土之城》中就熟练运用不同时间线的交叉剪辑服务于最后的悬念揭秘,这种手法促进了观众对电影的参与,尤其适合悬疑类型的电影。新一轮烧脑风潮已席卷银幕荧屏,你是否早已看穿?非线性时间,原本就是本片的核心。本片依据“萨丕尔·沃夫假说”(你所讲的语言决定你的思维模式)将外星语言与非线性时间连接起来,这是片中最科幻的部分。
决定这部电影有多好的,就是戏核:外星人的语言。所有戏剧冲突都建立于此,也决定了本片是硬科幻的内核,还是只打着科幻的幌子。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戏核,略知语言学更好(虽然我大学里学的一点点早已忘光)。外星语言属性(之一):语意与语音分离,瞬间(2秒)书写出所有意识(潜意识?)。请将片中女主答女儿问、如何艰难想出“非零和博弈”一词,和外星人秒写“天书”这两个场景对比。这两个场景,前者极富戏剧性,后者是全片最震撼场景。语言之为巴别塔,失败的沟通生出诸般争端甚至战争。表现人心之难以沟通,成功的例子不要太多:《无主之地》,《通天塔》,《撞车》和《一次别离》等。语言的歧义引发了本片几个大小戏剧化场景,见片中女主通过梵语“战争”一词获得登船机会,通过“袋鼠”一词化解小危机,各国对外星语言“武器”一词的理解偏差差一点引发星际战争。
女主角艾米·亚当斯的表演没获得奥斯卡提名,颇多声音在鸣不平。我会把她与《超时空接触》中的朱迪·福斯特比较,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我觉得艾米的角色在语言学家的气质方面并无十足的信服力,而朱迪饰演的科学家气质是透屏而出的,这与角色的“母亲”或“女儿”身份并不相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