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旅馆建筑在一个法国式的花园里,没有树,没有花,没有任何植物。砂石,石板,大理石,笔直的线条,四四方方的空间,一点神秘感都没有。第一眼看上去,你不可能迷路……穿过笔直的小路,在永恒不变的雕像和花岗岩的地板之间,你迷路了,永远地,在这寂静的夜晚,单独和我在一起。”
第一眼看上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是一个文本与影像的迷宫,过于现代主义,甚至与印象中新浪潮的躁动并不相符。而其中隐藏的力量,用影像表现内心的法则,我是用看经典黑色电影的方式,才得以间接体味到的。虽然不敢说对这部电影理解了多少,起码有了一个进行理解的基石。比如《双重赔偿》(1944)对男主角的心理刻画,对我看《马里昂巴德》很有帮助。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女,就是这个被控制的、空虚的、不断否认、欲迎还拒的女人A,硬汉英雄是陌生人X,“他的执拗、他内心的自信之所以终于使他取得胜利,是因为他走过了多少弯路,遇到了多少波折,遭受了多少失败,经过了多少回合啊!”(编剧阿兰•罗伯-格里耶),坏蛋当然就是永远的游戏赢家M。城市罪恶对应中产阶级精致的空虚,死亡梦魇对应A被谋杀的幻觉、X离去的护栏坍塌,宿命感对应片头重复的旁白、M永远赢得游戏、A不断地拒绝和退缩。还有表现主义的明暗对比照明、非现实主义几何构图等等黑色电影要素一应俱全,尽管它最明显的电影技巧是蒙太奇(剪辑),正是蒙太奇让它变成最负盛名的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的三无作品。此外,在所有的“类型电影”中,黑色电影的叙事可能是最复杂的(但黑色电影常被否认是一种类型片),常常使用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叙事,《马里昂巴德》独特的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和第二人称视点无需多言。
再说安东尼奥尼的《放大》(1966),我是在看科波拉的《对话》、德·帕尔玛《凶线》、日本电影《摇摆》等影片的过程中,才间接理解了,用经典黑色电影的侦探模式去理解。
换一个方式看,用类型电影的方式间接理解,这算是我总结的又一观影经验吧,毕竟我们这些影迷一般都是从大量类型片入门的。我算是对动作片比较了解,《2001太空漫游》我就看作以几场谋杀场景为高潮的动作片,《深蓝》之类的纪录片我也当动作片看。现在不断强化动作的各类型好莱坞大片,很多直接是场景推进叙事,用看动作片的方法看就行了,把戏剧冲突的高潮、情绪的高潮,当做动作的高潮。当然像《马里昂巴德》这种是反叙事的,但我不是还有大量黑色电影、动画片、西部片、港片的观影经验么。影史经典既哺育了这些娱乐片类型片,也从中提炼精华,经典艺术电影并非“普通电影”之外的“另一种类型”,影迷是可以以大量的娱乐类型片为基础、“举三反一”循迹而上理解经典艺术电影的。基本上我用“换一个方式看”的方法,可以对付不少所谓看不下去的艺术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