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中国的有声片水准迅速达到了一个高峰,有中国影史上难得的史诗片,有如今看来都不过时的通俗剧,还有比肩国际的诗电影。
《小城之春》(1948)是40年代最好的中国电影。
片名得自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片的气韵得自苏轼的词“笑渐不闻声渐渺”。影片的故事,可用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本安静,青蛙入水始有声”概括。外来者打破既有秩序,是当时美国西部片已经采用的一个传统作法,比如《风》(The Wind,1928)和《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1946)。
影片被盛赞的“诗意”, 当然并不来自于上面的几句诗,而是“主观地写实”、“用主观融洽于客体”( 费穆《国产片的出路问题》)的镜头和画外音,这是费穆多年研究中国古典艺术的心得。我们盛赞这部杰作,除了它的形式美学,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品格。
影片虽然讲的是婚外情,却并没有在这一点上面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婚外情的发展,一直都没有被撞破,私奔或者丈夫最好死去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时代背景是抗战刚刚胜利之后、内战决胜前夕,但也没有更多地投射到剧情当中。其着眼点,在于人的心理变化,也即是一种心理叙事。全片只有五个人物。
少爷:他沉浸于缅怀过去的荣华、抑郁于难愈的肺病;妻子:她本来心如死水苟延残喘,却被闯入者再度打开心扉,她主动示爱、折磨情人;章志忱:他仍爱着作为人妻的旧情人,时时不免动心也时时压抑着自己;妹妹和老黄大抵是功能性的角色。妹妹经常是其他三人的一个比照,并发动起场景、调动起情绪;老黄除了串起场景、承担一些转场功能,也经常是一个比照,他的反应衬出少爷少奶奶的异常心理变化。
最后的结局,是少爷企图自杀以成全妻子和章志忱,未果;妻子在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之后复归于沉寂;章志忱离开小城;妹妹理解了嫂嫂,与嫂嫂相拥而泣。
这部戏叙事文雅,于含蓄之中蕴含着激情,电影语言已非常成熟。内部节奏恰似一流默片,画外音取代了默片的描述字幕和大幅度的动作表情,比默片的表达更简洁、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为表达激情,视觉语言动用了舞台动作和表现主义手法。除了四人划船游河那一场,因强调内心情绪与外表的反差而切镜头较频繁,全片缓慢的移动摄影、长镜头和摇镜头,比肩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大量的叠化镜头则得自金•维多等好莱坞导演。费穆对西方电影的学习也不遗余力,看过两千多部外语片。
《小城之春》编剧是李天济。制片方是文华影业公司,当时正在拍一部高成本电影《好夫妻》(也是李天济编剧),需要同时上一部小制作电影《小城之春》来降低成本。费穆删去了一半以上篇幅和老中医一角,借鉴《公民凯恩》的形式,把《小城之春》改造成了倒叙结构外加旁白画外音,召集五位话剧出身的演员加上摄影师李生伟,到上海郊区找了一间破房子开拍,三个月拍完。公映之后恶评多好评少,只放映了一个星期便草草收场。八十年代中后期,它被评论者们重新翻检出来,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评价,被誉为“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优点之大成”的“中国电影艺术史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