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浮生掠影
Viewing all 7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嘉年华》(2017,文晏,中/法)

$
0
0

影片的内容和内涵都很好,遭遇、家庭、社会、命运都在其中。但我还是难以喜欢影片的节奏。为什么?双女主并不怎么推动剧情,要靠一个正义化身的律师及其视点来推动剧情(她在剧情最后的反转时刻又功能性地缺席)。我并非说律师角色显得虚假,律师角色是有原型的,但影片中的律师角色缺乏立体感,难以担当带动影片节奏的内驱力。当然如果她立体了,那她对立面的恶也要立体,而不是现在这样虚指。同时影片的题材故事原本就具有的天然主题:弱势群体与强权的矛盾,在影片中被弱化了。我想这与导演的另一层诉求,即女权主义的诉求有关。这个诉求并不通过富有正义感的独立女性(律师)来表达,因为我们并没有相应成熟的司法体系来合适地表现。它是通过小米、莉莉、小文、小文妈妈这组弱势群体的群像来表达,比如“梦露”这个符号的运用、莉莉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小文坐在手术台上流下的泪水、小米最后的坏命运及其转折(情节设计显得有些刻意),以及最后梦露带领小米前行的镜头(这个镜头的寓意可以多方解读)。影片呼吁关注弱势、女性自立,目的都达到了,而且题材破冰、勇气可嘉,但它仍显得力量分散了些。

 

 


60年代,第三代导演,《早春二月》

$
0
0

建国后登台的第三代导演,在夹缝求生的状态中还是拍出了一些好作品。比如矛盾原著、夏衍改编、水华导演、谢添主演《林家铺子》(1959)。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原本就是矛盾最好的作品,谢添的表演非常传神。影片的副导演叫谢铁骊,后来成为第三代导演中著名的“南北双谢”之一,他是北谢,南谢是谢晋。两人60年代的代表作当时都被批判,后来都被视为“十七年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杰出成就。意识形态的注入直接拉低了《舞台姐妹》(1965)的品质,饶是如此,影片还是逃脱不了“供人批判”的命运,早早就成名的谢晋,到80年代才得以再次勃发其艺术生命力。谢铁骊的《早春二月》(1963)是更好的作品。



《早春二月》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二月》。美丽的江南小镇上,彷徨的知识分子和新女性的爱情故事,展示了时代(1926年,北伐前夕)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就像美国的《卡萨布兰卡》《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日本的《忠臣藏》《铁道员》,《早春二月》也拍出了自己民族的高贵精神。孙道临饰演的肖涧秋,正是柔石那些革命者的高贵写照。不过在今天看来,肖涧秋“要娶那可伶的寡妇,以从根本上拯救她们母女”这个想法(幸好没有实现)看似人道主义、实则怪诞荒谬,使得相关情节和对白也显得刻意。


60年代还诞生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杰作《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由被誉为“中国动画电影之父”的万籁鸣主导。《大闹天宫》的好,不仅在动画技术和想象力,更在它骨子里的傲气与浪漫,它们是对中国人的奴气与势利的反抗之声。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

$
0
0

我看到很多粉丝向的评论,批评这一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甚至是怒斥。大概我并非星战粉吧,对于这番“原教旨主义”情怀,并不感冒。JJ•艾布拉姆斯导演的《星战7》拍得毫无史诗感,对原力的理解和呈现显得庸俗化,打斗场面设计弱。《星战8》将这些重大缺点都被改正了,我很喜欢这一部。


在开场的太空激战过后,影片确实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闷。但随着情节铺垫完成,影片进入了一个华彩阶段,一个看似熟悉的、类似《绝地归来》的危局形成,以洛伦•凯的背叛开始催动,这场光剑战斗令人乍舌,它恢复了《新希望》的那种暴力。所有这些半吊子的新主人公,在这个危局当中,开始活络起来,蕾伊、芬恩、波•达默龙三个新主人公都得到了匹配的对手。新主人公和反派,在此树立了他们的新形象。同样重要的是,接下来一直到结尾,这种情节上的张力没有垮掉,在下一个绝境中,老一辈的主人公们完成了他们的光荣谢幕:莉亚公主和卢克•天行者迸发出最光彩照人的瞬间,动人的场景和匹配的特效,共同奏响了“最后的绝地武士”这个主调。恰恰是并不热闹却颇富深意的打斗,最好地展示了“原力”:原力的神奇,原来并不在于光剑打斗,也绝非《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展示的肤浅的善良与爱心。它是信仰的力量,不具实形,却能在故事中感受到。《最后的绝地武士》恢复了星球大战这个IP的史诗气质。我的希望是,下一部能像《星球大战前传三:西斯的复仇》一般,再现这个太空歌剧的深沉咏叹调。



 

邵氏电影•李翰祥01|宫闱片与黄梅调电影

$
0
0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对这个电影场景记忆犹新:慈禧把丽妃做成“人彘”装在瓮中,后来去看她,用她受宠时咸丰帝给她的评语揶揄她:“手柔、腿软、身段美”。


这是李翰祥在内地执导的清宫片《垂帘听政》中的一个场景。这部戏我可能不记得片名,不记得主演梁家辉和刘晓庆,但这个场景,这句台词,忘不了。


五十年代中期,李翰祥进入邵氏,一手缔造了邵氏宫闱片和黄梅调电影的辉煌。宫闱片里李翰祥最爱拍清宫戏,拍得最好的,要数拍慈禧太后的《倾国倾城》(1975)和《垂帘听政》(1983)。虽然李翰祥一贯是拍野史,但和他拍的一系列戏说乾隆的闹剧不同,他的清宫片可谓正儿八经,是他心血所在,到死他都是死在电视剧《火烧阿房宫》片场。


香港黄梅调电影的出现,是受内地黄梅戏电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桑弧)、《天仙配》(1955,石挥)影响。李翰祥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和《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黄梅调电影在台湾等地也极具影响力,后来内地家喻户晓的台剧《新白娘子传奇》(1992)正是由黄梅调电影衍生而来。我们现在未必会欣赏黄梅调,但我们仍可欣赏的,是电影中那些风华绝代的女明星。



《江山美人》看的是林黛惊鸿一瞥的少女之美。我在其他片子中看她,都觉得老气。《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香港黄梅调电影最佳。多是一景一幕,不论念词还是唱词都非常精美。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转回旋的半小时。但有些重复啰嗦的地方,片长仍嫌太长。它沿袭了1954版女演员反串梁山伯的做法,凌波(饰演梁山伯)一举成名。不过最好看的还是乐蒂(饰演祝英台),真是一等一的古典美人。《金玉良缘红楼梦》基本把握住了原著的悲喜愁恨。黛玉葬花的唱段,词是原著里的,非常动人;黛玉探望宝玉的场景,宝玉痴心呓语,二人相对大笑无言,却令观者悲从中来。影片服装布景都很讲究,大胆起用林青霞(饰演贾宝玉)和张艾嘉(饰演林黛玉),气质经得住考验。但除了拖沓重复的老毛病之外,自编的唱词在红楼梦语境里显得俗气,不如《梁祝》精美。


邵氏拍黄梅调电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岳枫,在邵氏导演中资格最老,人称“岳老爷”。他的黄梅调电影比如《西厢记》(1965),可以看看“中国芭比”李菁(饰演红娘);他的宫闱片《妲己》(1964)却是最差的邵氏电影之一。岳枫好过李翰祥的地方,就是他的武侠片有几部还不错。李翰祥则根本不懂拍武侠片,为了完成片约从邵氏脱身,拍了一部《武松》(1982),把心思全花在潘金莲和武大郎身上,让汪萍和谷峰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男配,却完全不似武侠片,倒成了李翰祥的金瓶梅系列风月片中最具水准的一部。

 

邵氏电影•李翰祥02|“风月片大师”

$
0
0

1963年李翰祥离开邵氏,前往台湾自组“国联电影公司”,当时香港唯一有能力对抗邵氏的“电懋”在经济上支持“国联”。1964年电懋首脑陆运涛及同行的电懋人员因飞机失事全部罹难,对电懋和国联的业务发展都打击很大,香港电影成为邵氏独大的局面。1972年李翰祥回到邵氏,首作便是联手许冠文推出的卖座喜剧《大军阀》,以该片中的少许裸露戏试探市场之后,李翰祥开创了风月片类型,其中最好的,还是《风月奇谭》。


《风月奇谭》(1972)


三个青楼女子讲述了三段奇妙的偷情故事,妙趣横生。一头一尾两个故事改编自《十日谈》,第一个故事最风月,虽说低俗,倒是映出世情百态的一面哈哈镜。中间一个故事,则是一出精彩的民俗大观。


二十四岁的大姑娘被迫跟一个八岁小孩高少爷完婚行房。高老爷找柯奶奶教儿子行房之术,柯奶奶教高少爷:“天在上,地在下,日在上,月在下,你在上,她在下,初次行房若是颠倒了,必然五劳七伤!”高少爷听罢大惊:“大玉(使唤丫鬟)害死我了,每次都是她在上头!”洞房时,大姑娘青梅竹马的表哥却摸过来,绑了高少爷在一旁。高少爷看那两人在床上鸾凤颠倒,叹了一声:“五劳七伤!”



虽说是个故事集锦,主体是三个青楼女子闲说自己沦落之前的故事,但在电影结构上颇巧妙的是,李翰祥利用开头和结尾的妓院场景,讲了一个“故事里的故事”。开头一场戏,是王少爷跟金宝定约,说拿到钱就来给她赎身,两人信誓旦旦,男的拔了一颗牙齿,女的剪了一绺头发,交换做信物。待到电影结尾,破落的王少爷回来找金宝,说什么路上遭了劫,金宝一笑翻脸。王少爷说那我们的誓呢那我的牙呢?金宝拿出一个盒子,说你自己挑吧。王少爷打开一看,是一盒子牙齿……所谓“婊子无情”,实在是她们看穿了世态炎凉。


《风流韵事》(1973)也由三个短片组成,集李翰祥趣味之小成。第二个故事是以风月片手法讲金瓶梅,第三个故事是讲神算和捉奸,可以管窥七十年代李翰祥拍的骗术片和市井喜剧。谷峰在神算部分的表演,颇显本事。第一个故事《赚兰亭》无关风月,讲的是名士风流之雅趣,可谓七十年代末李翰祥的戏说乾隆皇系列影片之先声,虽然有佳句无佳章,却见岳华本事,发挥国语之精彩,说不尽而唱之,唱不尽而舞之,井淼对得也好。正是谷峰和岳华的好演技,日后成就了邵氏武侠之名片《流星•蝴蝶•剑》。


李翰祥的喜剧片与风月片,首开先河的《大军阀》和《风月奇谭》稍好,往后拍的大多都是随便对付交差。市井喜剧后来被许冠文发扬光大,风月片则被王晶等导演发展成三级片。但李翰祥身上的文人趣味是大于世俗趣味的,所谓“风月片大师”这般名头,是一种误导,李翰祥的本事,又何止风月。

 

邵氏电影•李翰祥03|《倩女幽魂》

$
0
0

李翰祥的这版《倩女幽魂》(1960),只有79分钟,只算是个小品,但以其古典文雅的格调,诗情画意的气氛,在李翰祥的作品中,也称得上品味独高之作。主演赵雷、乐蒂、杨志卿,以及饰演姥姥的唐若青,皆是当时的一流演技明星。配乐很好(著名作曲家姚敏制作),服化道、灯光布景都细腻。场景虽不多,高台破屋,莲湖琴阁,一场中元节民俗,一间卖字画的文翰阁,都有味道。明确交代故事发生在南明,宁采臣(赵雷)以“苟存性命于乱世”的书生自谓,面对美色也会动心,但大节不亏。燕赤霞(杨志卿)舞剑唱“但只见月挂松梢,气朗天清勾惹起,物外之怀又添豪性。持剑在手中,地动山摇,狐鬼皆惊”,宁采臣赞道“乱臣贼子闻之丧胆,剑似游龙,可驱胡虏以靖中原”。燕赤霞道“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只得劝酒。这哪里是蒲松龄,分明是文人李翰祥感时忧国的用心。所谓鬼怪,其实宁、燕的对话里说得明白: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小倩(乐蒂)生前是官家小姐,端庄秀雅,抚琴吟唱“夜深人静天如水,闲把栏杆倚,微风暗暗送幽香,妒煞白莲花底嬉鸳鸯。朱楼画阁年年在,惆怅花容改,中天明月又团圆,似笑单裘孤枕难成眠”,宁采臣把她填词中不合平仄的两个字改了,两人由是结缘。这是不是小倩故意卖个破绽诱人上勾,也未可知。宁采臣画上题诗“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教雨盖长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玉簪,有人考证过,诗里指的不是发簪,也非玉簪花,而是白莲花,来自宋诗典故。这样一看,徐克版将这首定情诗改了几个字,将玉簪改青丝,实在改得极差。



李翰祥拍得颇为原汁原味(省却了《聂小倩》后半小倩跟宁采臣回家的部分),酌情增改之处也很好。只是他不擅拍打斗,虽有当时尚不知名的胡金铨助导,最后的打斗仍过于写意。“十里平湖绿满天”反复用得太多,这是李翰祥拍黄梅调电影落下的毛病。宁采臣跟踪小倩到文翰阁,剪辑有误。


《倩女幽魂》的故事观众都熟稔,仅电影版已经拍过三版。最近的一版是2011年拍的,口碑不佳。1987年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早已是经典,与李翰祥版比较的话,因拍摄年代相隔远,也不必分高下,但须知徐克版并非高绝。


徐克版挟新浪潮之余威,女鬼色诱活人、燕赤霞唱叹世情,皆狂放而不颓靡。土法特效已不入眼,人鬼恋却仍真切,宁采臣(张国荣)之情痴、聂小倩(王祖贤)之情义、燕赤霞(午马)之张狂赤诚,皆成为港片经典角色之典范。但既是港片黄金时代产物,自然也沾染了“过火”的时代电影特征。比如宁采臣去兰若寺之前,当地人相互耳语,宁采臣一回头,人们就停止交谈,颇似“木头人”游戏,但一而再再而三,就显得无厘头了。宁采臣以爱的名义劝架,也是无厘头。鬼怪世界的设定,什么“人不见鬼、鬼不见人”的阴阳分界,小倩握住法器剑给黑山老妖致命一击、自己只留了个烫伤,骨灰坛子与鬼的关系,都不堪深究。《西游记》与《聊斋》的世界观设定原不相同,87版《倩女幽魂》将之杂烩,自然也理不清楚,兼之燕赤霞沿袭1960版“道士”这一设定,并根据《白蛇传》、钟馗之类的传奇故事发展其形象,这就更杂了。所以“斗法”场面,虽然热闹有余,却也难说精彩。我们仍将之奉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其整体上的气度和气质、张国荣王祖贤风华绝代的造型,和经典的配乐插曲。




 

邵氏武打片|胡金铨《大醉侠》

$
0
0

缘起

 

邵氏武打片,是刺激我成为影迷的源头之一。

 

很久以前,那时我的家庭娱乐主要是看电视。电视上放的电影,几乎都是《最佳拍档》那样的喜剧片,我一点儿都不喜欢。然后我发现广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电影大牌档”,放许多邵氏电影公司的武打片,我成了这个节目的拥趸。

 

现在,大多邵氏武打片被抛弃于电影史一隅。的确,我能说出一大堆邵氏武打片的缺点:抄袭日本剑戟片、直接挪用西部片配乐、跟风粗制滥造、剧本粗糙……。但是,邵氏武打片作为延续了近二十年的类型片奇迹,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就像武侠皇后郑佩佩回顾邵氏时期说到的,“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年代。”

 

《大醉侠》(1966)

 

看胡金铨的人生经历,最初也不是立志做导演的,做电影工作是偶然。一直拍武侠片,也有情势所逼的原因。这是不是时势造英雄呢?胡金铨成为武侠片一代宗师。《大醉侠》是新武侠奠基作品之一,拍摄时没有武侠片可作参考,就已经非常好。

 

对于自己导演的两部邵氏电影,胡金铨说:“我拍了一个抗日爱国片《大地儿女》,到处被剪得一塌糊涂,没什么好看头啦,就赔得很惨。拍了一出《大醉侠》,还算可以。”关于武侠片,胡金铨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看见一些电影中,某些大侠背着一把剑几把刀走来走去就笑了,现在也不可以,古代怎能这样子,背着长枪满街跑呢?所以我拍戏时,这些人出场一定拿着一个包袱,里面才藏着刀剑。再说,中国的武器没有那么复杂啦,许多奇奇怪怪的武器,在仪仗上才见得到,并非实用的。”

 

《大醉侠》不是胡金铨最好的武侠片,但是好看。西本正摄影,韩英杰武指,周蓝萍歌曲,都是当时的第一流人才。离开邵氏之后,胡金铨就没有这么好的摄影师和作曲家帮衬了。

 

 

影片叫好之处,在于能用镜头语言说话就不用台词,一反黄梅调电影的拖沓节奏。比如开头玉面虎劫囚,就是一纸诉状拦轿,张大人打开一看“索命五虎,纵横江湖。还我弟兄,放尔生路。”既不简单粗暴到上来就开打,又无烂俗对白。虽不拖沓,但又不直接,有婉转回旋之妙。张大人要绑了玉面虎,却让人对他说“大人叫你过去问话”;客栈里,金燕子和笑面虎早就互相识破身份,却都稳住声色,要先试探口风和身手;大醉侠要把匪帮的消息告诉金燕子,却不对她说,而要用唱的和猜谜的。这或许是胡金铨做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玉堂春》的联合导演得来的经验,《梁祝》的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转回旋的半小时。

 

郑佩佩的侠客扮相英姿飒爽,又有舞者的优美身姿,姿态和节奏感都好,配合灵动飘逸的双短剑,打起来优美灵动,不愧“金燕子”的称号。客栈一场打斗,奇趣优美,多使用建构式剪辑。寺庙一场打斗险象环生,既有建构式剪辑,又有角度多变的移动镜头和固定镜头,较长的两个镜头,就各打了六招。

 

胡金铨想建构的武侠世界观,与张彻不一样的,《大醉侠》力图拍出武侠文化。首先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格调和做派,整体上呈现出影片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氛围,不是穿古装的现代人;其次要体现不同的武功形态,武功有高低,层次各不同,高手不轻易跟庸手过招。正如武侠小说中的《射雕英雄传》一般,《大醉侠》意在奠定新派武侠片的世界观,虽然没有做得很好。

 

影片后半差了许多,多半因为胡金铨得按照限期完工。于是醉侠不顾身份耍赖,人设几乎崩掉;其武功堕入神怪武侠片的窠臼,比如掌冒白烟的气功。外景就是一寻常郊野,兵匪双方各种迂回伏击的战术显得莫名其妙;龙套人数少,怎么排兵布阵都枉然。郊野的打斗场景,比起影片前半的打斗,明显见出动作设计简单化、运镜单调、节奏匆忙。醉侠与了空的两番打斗,也失去了高手风范。

 

后来胡金铨多用建构式剪辑表现武功,比如《侠女》和《忠烈图》,定是意识到了《大醉侠》后半的不足。

 

 

《大世界》(2017)

$
0
0

一般来说我看国产动画就比照日本动画,看世界观和人设,不会比照欧美动画看故事和情感,那比不了。就世界观和人设来说,《大世界》有特色有想法,但是“剧本”差了。整体观感不如导演刘健2010年那部《刺痛我》,那好歹是部103分钟的长片。


《大世界》才77分钟,中间那片河水的长时间空镜头、无数黑幕转场、片尾曲加起来起码占了7分钟。这故事里没生活,这是最大问题,所以它丰满不起来。尽管作画把城乡结合部呈现得很好很现实,但是故事和人设是都市犯罪:GPS定位追踪和高科技道具、以杀猪卖肉为主业的讨债专家、热爱艺术的黑道打手、喜欢夸夸其谈故作深奥的黑道老大,等等,构成一个多线索多巧合的黑色幽默犯罪故事,我感觉导演是照着自己的熟悉的生活区作画,故事主体却来自昆汀盖里奇那些都市犯罪电影,不是从生活里来的。作画太现实主义,和这种架空的故事(尽管故事极具商业性)之间产生了形式和内容的不一致。


影片的人设有点意思,有些超现实主义味道,各种室内海报和人设之间有关联。比如显眼的李小龙《死亡游戏》海报、史泰龙海报,预示着影片的人设也如《功夫》一般卧虎藏龙:有野路子的武术高手和科班毕业的黑道打手,有高科技装备的罪犯。但体现在作画上,人物不精细,辨识度差,比如老赵和瘦皮两个人物会看混。


 

 

 


《一念无明》(2016,黄进)

$
0
0

片名很棒。“一念无明”是佛教用语。一念是意味生命,无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烦恼。


无论是影片的容量(内涵)、节奏(剪辑)、表演(脱胎换骨的余文乐,老戏骨曾志伟、金燕玲的实力帮衬)、音乐和配乐,都非常好的影片,这么高的完成度,想不到是只有200万成本、16天拍完。同是关注少数群体的影片,我觉得它好过《嘉年华》。影片当然并非完美,但毛病很少,我挑出来的,是临结尾处,黄大海(曾志伟)在精神病家属互助会上的一番发言的后段,直陈电影主题,显得过于直白且多余。


影片不仅仅是关怀躁郁症病人这样的少数群体,甚至不仅仅是着眼当下,它拍出了一种生而为人的亘古的痛楚。每个人的处境,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罩在视点中心的阿东(余文乐)身上。影片是不是显得过于悲观、没有希望?希望有没有,谁知道?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悲剧结尾,而是是枝裕和式的冲淡有余味的亲情。也许,度过去了就有希望,活着就有希望。


似乎无需、也不忍看第二遍,因为这种痛楚一次体会到,就足矣。从这个角度说,这可能并非那种常看常新的伟大艺术作品,但它绝对是值得用心体会的100分钟。看到港片仍有这样的爆发力,足以令影迷欣慰。

 

 

 

 

邵氏武打片•张彻01|概述

$
0
0

胡金铨拍完《大醉侠》就离开邵氏,去了台湾。此时邵氏武打片导演,坐第一把交椅的,便是张彻。张彻做编剧和影评人起家,导演了近百部电影,门下六代明星弟子,敌人朋友俱是名人。



张彻电影大多粗糙,他自言“创新之处甚多,而水准始终不稳定”,也并非自谦。张彻电影大多是倪匡编剧,或张彻倪匡联合编剧。倪匡曾客气地说,《独臂刀》剧本除了署名倪匡,张彻全改了。张彻最好的电影,算得上是作者电影,但比较依赖好的武术指导和摄影师,在巅峰期这些卡司他当然随便用,但后期就不一定了。他的导演生涯大致上分三个阶段:前期,1966-1970年;巅峰期,1971-1975年;后期,1976-1993年。


前期,以《独臂刀》成名,基本完成了影像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武打片风格。继捧红王羽之后,又捧红了二代弟子姜大卫、狄龙。


1971年,为应战嘉禾开山之作《盲侠大战独臂刀》,张彻拍出《新独臂刀》。1972年,张彻用《马永贞》捧红了“第三个人”陈观泰。于是,1973年,《刺马》可以开拍了,狄龙主动请缨饰演反派马新贻。同年,张彻带人马到台湾自组长弓电影公司,把邵氏在台湾收不回来的钱花掉,按蔡澜的说法:“资金由邵氏出,张彻自负盈亏,但票房收益可以分红。”1974年,长弓创业作《方世玉与洪熙官》上映,傅声一炮而红。傅声主演的《洪拳小子》(1975),成为张彻巅峰期最后的杰作。张彻在台湾的制作后来并不理想,两年间欠下邵氏巨额的债务。1977年,张彻回邵氏,五年必须完成二十五部片的合同,以此抵还长弓时期债务。自此张彻开始了“流水作业”。


八十年代初,张彻与邵氏合约期满,就到台湾组建长河影业公司,之后又到大陆培养弟子拍戏,都是低成本,也无杰作问世了。


没人投资给他拍电影之后,张彻一直住在邵氏宿舍,写了上百个剧本,但没人要拍。他没有子女,也没有积蓄。2002年张彻病逝,葬礼上姜大卫带领十二名张彻弟子在灵前叩头,一齐叫了一声契爷(干爹)。


后文评论的张彻电影,主要有以下14部:


《独臂刀》(1967)

《大刺客》(1967)

《金燕子》(1968)

《铁手无情》(1969)

《保镖》(1969)

《报仇》(1970)

《新独臂刀》(1971)

《刺马》(1973)

《马永贞》(1972)

《水浒传》(1972)

《荡寇志》(1975)

《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

《洪拳小子》(1975)

《五毒》(1978)

 

 

邵氏武打片•张彻02|既是开始,亦是巅峰

$
0
0

张彻并非出手就是成名作。此前他还拍过三部武侠片,都是王羽主演。《虎侠歼仇》(1966)是部黑白片,现在很难看到;《边城三侠》(1966)是对五社英雄《三匹之侍》的拙劣翻拍;《断肠剑》(1967)还插入黄梅调和神怪武侠那一套,拍得不伦不类。没想时隔数月,张彻及其班底(主演王羽,武指刘家良、唐佳)皆进步神速,竟拍出《独臂刀》这部划时代的武侠力作。


《独臂刀》(1967)



《独臂刀》故事精彩,情感细腻,既有侠之大者,也有儿女情长。王羽气质刚毅,表演精彩,他所饰演的方刚,既有忍辱负重的悲情,也有淡泊潇洒的气度。李仁港曾拍过新一版的《独臂刀》,他说张彻这部电影给他的最深感受便是“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道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李仁港的话说明,《独臂刀》并非侥幸获得“划时代武侠力作”这样的地位。《独臂刀》树立了武侠片的价值观,或者说,是辩明了武侠片的价值观。起到这个作用的,是小蛮(焦姣)这个角色。她有江湖儿女的身世,并非一般的乡下姑娘。所以她除了善良、本分之外,她会爱上这样的方刚,将家传的半本刀谱给了他,是她成就了方钢。另一方面,她以朴素的家庭价值观,抵御武侠片中的江湖信条:“江湖子弟,他们为了什么师门名誉,就连性命都不顾了。这种人逞英雄、争面子,看上去有义气、有血性,堂堂的男儿,最容易使女人迷惑,喜欢上他们”。方刚这个有“信念”的侠客形象,正是因小蛮的存在而得到萃取提炼,而得以凝固,否则定会变得泛泛无奇。


——“我就一点儿比不上那乡下姑娘?”


——“比不上!”


方刚对齐佩(潘迎紫)的回答斩金截铁,为小蛮正名,太酷了!甚至可以说也为杨过向郭芙出了一口恶气。


影片的造型感极强。长臂神魔(杨志卿)背缚五支标枪的神秘背影,王羽手举断刀的pose,谷峰、王羽、郑雷赤裸的强壮上身,奇门武器“金刀锁”及其一连套杀人法门,这些放在1967年的电影里,能不吸引人吗?后来徐克翻拍的《刀》,学了个十足。


配乐、摄影美而且有力,与影片沉缓有力的节奏相得益彰。将手持摄影引入武侠片,是张彻的一项突破。当时摄影师不肯如此拍,张彻就提拔了一个摄影助理(邝汉乐)来拍。剧情逻辑、剪辑、配乐都有一两处失误,但瑕不掩瑜。


娱乐性一直是武打片的主要诉求,邵氏中后期武打片基本没有价值观。张彻自己首当其冲,拍了续集《独臂刀王》(1969),把“独臂刀方刚”升级为“独臂刀王方刚大侠”,虽然范儿十足,剧情却只是仿照《椿三十郎》,毫无新意。邵氏武侠二十年间,比《独臂刀》打得更漂亮的武侠片多了去,但是武侠片的价值观再无进境。

 

邵氏武打片|后续目录

$
0
0

这个专题后续的内容虽然我已经写完了,不过一是要留待慢慢雕琢文字,二是迫不及待建立新内容的框架,所以暂时不发了,留个目录在下边。再发文就从下一个专题开始,然后……大概继续留坑。显然构建写作框架是比雕琢文字更为好玩的事。


邵氏武打片•张彻03|书写现实意义的先声

邵氏武打片•张彻04|风格与异类

邵氏武打片•张彻05|姜大卫独当一面,扬名亚洲影展

邵氏武打片•张彻06|张彻的分寸感

邵氏武打片•张彻07|狄龙的逆袭

邵氏武打片•张彻08|上海滩系列

邵氏武打片•张彻09|水浒传系列

邵氏武打片•张彻10|南少林系列

邵氏武打片•张彻11|“小子片”

邵氏武打片•张彻12|数字“系列”


邵氏武打片•程刚01|《豪侠传》与《十二金牌》

邵氏武打片•程刚02|联合导演的典范


邵氏武打片•楚原01|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邵氏武打片•楚原02|《流星•蝴蝶•剑》


邵氏武打片•刘家良01|洪拳正宗

邵氏武打片•刘家良02|《洪熙官》

邵氏武打片•刘家良03|中日武术大会战


邵氏武打片•孙仲01|张彻的继承者

邵氏武打片•孙仲02|“小子片”的发展


邵氏电影|结语


 

 

 

李小龙电影01|简介

$
0
0

李小龙是伟大的武术家、现代格斗术先驱,其功夫哲学和武术理念,对武术起到了巨大的改革作用。他也是最伟大的功夫传播者之一,功夫电影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是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有很多人质疑:他真的那么能打?他是武功天下第一吗?他能打败某某某吗?我只知道,他已经够能打的了。武术乃“自我解放之路”,这才是李小龙的教导。


我还记得上世纪末国内掀起了一股李小龙热,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把李小龙评为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李小龙的截拳道、双节棍通过函授等方式被贩卖给内地的八零后青年。所以我最初并不是被他的四部半电影所吸引,吸引我的是他“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的武道(混合着他的个人魅力),如此富有个性而且威力巨大,却又似乎人人都可以学会。


七十年代初,李小龙以他的功夫和魅力独霸香港影坛。在此之前,他因在美国主演了电视剧《青蜂侠》(1966)而出名,角色是青蜂侠武功高强的助手加藤。《青蜂侠》剧集每集讲一个故事,比如大战猎人俱乐部,大战伪外星人,大战唐人街黑帮。李小龙在其中的武打,就是《猛龙过江》的原始版。一对一基本上是一记侧踢/勾踢+一记摆拳/手刀搞定,或者直接一个飞踢搞定。一对多,则显示犀利腿功。远距离用飞镖,对付武器用的是双节棍。大战唐人街黑帮这集打得比较多,有简单的器械混战,压轴戏是加藤单挑螳螂拳高手,在几个漂亮的来回试探之后,加藤抓住机会,近身连续拳击,搞定对手。《青蜂侠》主题音乐那急促的小号声,后来被昆汀用在了《杀死比尔》中。


李小龙在美国时曾想主演剧集《功夫》(Kung Fu,1972)和电影《静静的长笛》,曾深度参与了编剧工作,不过最终不论是剧集还是电影,都是白人明星大卫•卡拉丁主演。《静静的长笛》(Circle of Iron)直到1978年才上映,讲的是一个功夫高手为了寻找一本秘籍,一路闯关,同时有一位良师一路指导他人生哲理。最后他找到这本书,才发现每一页都是一面镜子。影片武打一般,有趣的是大卫•卡拉丁扮演了这位良师以及所有的Boss。李小龙当年在美国未酬志愿主演此片,就把同样的主题放到了《死亡的游戏》里,没想到也未拍完就殒命。


在好莱坞受挫,李小龙萌生了回港拍电影的想法,与邵氏谈判失败、签约嘉禾之后,首部电影是赴泰国拍摄的《唐山大兄》(1971,罗维)。以现在的眼光,这部片子里只有李小龙的打斗戏值得一看。片子放了半个多小时,李小龙才正式出手。刘永是当时小生中身手还不错的,都禁不起李小龙三拳两脚。最后本片武指韩英杰自己上,勉强撑住场面。最后这场对决仍用了较传统的打法(战术)。李小龙酷爱展示侧踢,但是在最后的对决中可以看到,在有经验的武者面前,中、高位侧踢是很难奏效的。韩英杰是当时最好的武术指导之一,在武侠片中引入弹床,是韩英杰的得意手法。这部功夫片中弹床用得太多太玄乎,后来李小龙就基本不用了。对着镜头踢,大概是李小龙自己的主意,后来也一直用。



李小龙接下来完成的三部电影《精武门》、《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都是功夫片经典。


 

李小龙电影02|《精武门》

$
0
0

“一个故事的最激动人心处,是价值观的冲突。历史上许多武侠片的价值观是不值一辨的,如‘别人欺负你,要不要还手?没本事报复,难道发发火,也不行么?’陈真只为争取一个发火的权利,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故事原则上是不成立的,但在宣传语上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徐浩峰)


《精武门》(1972,罗维)成为经典,与其煽起民族情绪有关。低成本的制作和平庸的掌镜,并未限制它流传世界各地鼓舞受压迫人民。李小龙其他三部电影,影响力都比不上。李连杰拍《精武英雄》,改成了“好日本人”和“坏日本人”对半分,将矛头指向军国主义者,比起《精武门》的民族主义,进步多了。《精武门》的故事逻辑是颇成问题的。


其一,最后李小龙说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开头他却是穿着比谁都时髦的衣服回上海,不可能是从乡下回来,推断应该是从国外回来,因为上海就是中国最先进的城市,读书少没见识的人,也不会离开上海去求学进修。后来《精武英雄》发现这个问题,就改了设定,陈真直接从日本留学回来。


其二,这部片在语言设定方面毫不讲究。铃木宽与友人议事,应该用日本话,配的却是中国话,要避在场的中国人的嫌。俄罗斯人说英语,在场日本人都理解无碍,语言能力这么强,那还要这胡翻译干嘛?


其三,精武馆内俩日本人被打死,精武馆的人嫌疑最大,但死者亲哥当时却没深究。姑且认为死者之一是卧底精武门的密探、日方觉得不宜张扬吧。后来胡翻译被打死,日本人却要为一条走狗,到精武馆大屠杀?杀了这么多人,还敢留活口?


值得吐槽的还不止故事。


棚拍的布景,也不多搭几个,你看李小龙就把胡翻译拖到精武馆的巷子里审问之后打死。当然脑补告诉我,这是另一条巷子,只是布景没换而已。戴着彩色头套的日本人,又是怎么回事?虹口道场练的是起倒流柔术,为什么挂着柔道宗师嘉纳治五郎的像?嘉纳治五郎创立柔道之前,倒也习练过起倒流,但他既不是起倒流宗师,也没开过起倒流道场。


服道化之外,李小龙夸张的文戏表演,与片中大部分演员格格不入。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投入,可以说用力过猛,比如在师父灵堂前张嘴呆坐,表现失魂落魄的悲伤心情。而那些喜剧性的表演,比如化妆成卖报老人和电话修理工,来掩饰行踪或进行查探,倒不是说不好,起码跟剧情无关,也没见查出什么,纯是表演秀,而且影响了全片的悲剧情绪。还好有苗可秀衬着,苗可秀是比较洋气的,爱情戏就比较看得下去,换成衣依(《唐山大兄》女主角)的话,估计看不下去。


虽然《精武门》有这么多缺点,却并不影响其功夫片经典的地位。在打戏中,李小龙的投入就变成了优点。片中有一场在精武馆里的混斗,李小龙没参与,就毫无亮点。其他所有打斗,李小龙的愤怒,无论是面对挑衅,还是复仇,都通过肢体完美表现出来。



陈真踢馆,是拍得最好的一场打戏,被包围的陈真将所有人全部击倒。全景俯视镜头中,陈真被包围,让人想起《切腹》中的经典场景。较长的镜头,完整地展示陈真以一敌多直如砍瓜切菜般的气势,末了他甚至弃了招式,一手一个抓起来扔。相比《精武英雄》中同样的场景,李连杰那种冷静的、毫不紊乱的打法,就没有这种气势。比如对手飞身,李小龙会飞得更高打脸;李连杰直接起脚,以蹬踢破飞踢(不明白李连杰为什么这里要用替身),固然精简直接,却失了气势。对方人太多,可能会吃亏,李小龙就拿出双节棍,这是考虑打斗真实性的设计,但为了保护演员,就用多了切镜头和正反打,一出棍就切到对手捧头飙血。然后李小龙缩在地上用双节棍打众人腿脚,镜头切得少,更有趣。正反打,那是武侠片用的,罗维这么用是浪费李小龙的身手。后来李小龙自己的电影《猛龙过江》就多用中远景镜头,少用剪辑,显示真功夫,也沿用为多数功夫片的固定取景用镜方式了。


说回陈真踢馆,打完喽啰打Boss。副馆长(冯毅饰演)虽然拳脚表现力一般,但是反应很好,比如前滚翻躲过陈真飞踢,但毕竟打不过,被陈真踹进更衣间,左右挥拳打懵出来,然后一脚踹翻在地,那种“完全打不过”的感觉,通过动作表现得一览无余。


后来陈真得知真相为师复仇、再闯虹口道馆打死副馆长的戏也挺好。此时陈真愤怒升级,招招致命打挂几个不知死活的喽啰。副馆长抽刀上,陈真在不断躲闪中瞅机会反击两次,得手即退,这是比较写实的打法。再次对峙时,利用对手举刀蓄势的时机,一个滑步前踢,快速踢掉对手手中的刀,搂住对手脖子往下扳,落下的刀插入对手后背,这是戏剧化的,符合影片发展至此的情绪。


最后是打俄国人和铃木宽馆长。打俄国人,其实就是截拳道对战,你可以看到俄国人也是对着镜头踢三下,演员本身是李小龙的徒弟。陈真赢在以快打慢,用到了截拳道中的各种技战术,封手攻击、组合攻击和渐进间接攻击等。打铃木宽,陈真就地取了一根梁木,即时阻挡了铃木宽的刀势,木棍也被砍成几段。陈真两次顺手扔东西,阻挡对手攻势,赢得时间拔出双节棍,是比较写实的。至于双节棍两三下打掉长刀、一脚飞踢踢得对手破门飞出老远,就是戏剧化表现了。


最后那个跃起定格,是跟《四百击》片尾的定格一样的经典镜头了。


总的说来,在《精武门》中,李小龙将情绪融入了动作,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动作表现力,动作设计兼顾了写实性和戏剧化,专家和群众都会看得起劲。正是因为李小龙,这部制作粗糙的功夫片才不会随着时间褪去功夫片经典的标签。


 

 

附:本专题后续文章目录

 

李小龙电影03|《猛龙过江》

李小龙电影04|《龙争虎斗》

李小龙电影05|《死亡的游戏》

李小龙电影06|纪录片与传记片




 

Viewing all 7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