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的最激动人心处,是价值观的冲突。历史上许多武侠片的价值观是不值一辨的,如‘别人欺负你,要不要还手?没本事报复,难道发发火,也不行么?’陈真只为争取一个发火的权利,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故事原则上是不成立的,但在宣传语上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徐浩峰)
《精武门》(1972,罗维)成为经典,与其煽起民族情绪有关。低成本的制作和平庸的掌镜,并未限制它流传世界各地鼓舞受压迫人民。李小龙其他三部电影,影响力都比不上。李连杰拍《精武英雄》,改成了“好日本人”和“坏日本人”对半分,将矛头指向军国主义者,比起《精武门》的民族主义,进步多了。《精武门》的故事逻辑是颇成问题的。
其一,最后李小龙说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开头他却是穿着比谁都时髦的衣服回上海,不可能是从乡下回来,推断应该是从国外回来,因为上海就是中国最先进的城市,读书少没见识的人,也不会离开上海去求学进修。后来《精武英雄》发现这个问题,就改了设定,陈真直接从日本留学回来。
其二,这部片在语言设定方面毫不讲究。铃木宽与友人议事,应该用日本话,配的却是中国话,要避在场的中国人的嫌。俄罗斯人说英语,在场日本人都理解无碍,语言能力这么强,那还要这胡翻译干嘛?
其三,精武馆内俩日本人被打死,精武馆的人嫌疑最大,但死者亲哥当时却没深究。姑且认为死者之一是卧底精武门的密探、日方觉得不宜张扬吧。后来胡翻译被打死,日本人却要为一条走狗,到精武馆大屠杀?杀了这么多人,还敢留活口?
值得吐槽的还不止故事。
棚拍的布景,也不多搭几个,你看李小龙就把胡翻译拖到精武馆的巷子里审问之后打死。当然脑补告诉我,这是另一条巷子,只是布景没换而已。戴着彩色头套的日本人,又是怎么回事?虹口道场练的是起倒流柔术,为什么挂着柔道宗师嘉纳治五郎的像?嘉纳治五郎创立柔道之前,倒也习练过起倒流,但他既不是起倒流宗师,也没开过起倒流道场。
服道化之外,李小龙夸张的文戏表演,与片中大部分演员格格不入。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投入,可以说用力过猛,比如在师父灵堂前张嘴呆坐,表现失魂落魄的悲伤心情。而那些喜剧性的表演,比如化妆成卖报老人和电话修理工,来掩饰行踪或进行查探,倒不是说不好,起码跟剧情无关,也没见查出什么,纯是表演秀,而且影响了全片的悲剧情绪。还好有苗可秀衬着,苗可秀是比较洋气的,爱情戏就比较看得下去,换成衣依(《唐山大兄》女主角)的话,估计看不下去。
虽然《精武门》有这么多缺点,却并不影响其功夫片经典的地位。在打戏中,李小龙的投入就变成了优点。片中有一场在精武馆里的混斗,李小龙没参与,就毫无亮点。其他所有打斗,李小龙的愤怒,无论是面对挑衅,还是复仇,都通过肢体完美表现出来。
![]()
陈真踢馆,是拍得最好的一场打戏,被包围的陈真将所有人全部击倒。全景俯视镜头中,陈真被包围,让人想起《切腹》中的经典场景。较长的镜头,完整地展示陈真以一敌多直如砍瓜切菜般的气势,末了他甚至弃了招式,一手一个抓起来扔。相比《精武英雄》中同样的场景,李连杰那种冷静的、毫不紊乱的打法,就没有这种气势。比如对手飞身,李小龙会飞得更高打脸;李连杰直接起脚,以蹬踢破飞踢(不明白李连杰为什么这里要用替身),固然精简直接,却失了气势。对方人太多,可能会吃亏,李小龙就拿出双节棍,这是考虑打斗真实性的设计,但为了保护演员,就用多了切镜头和正反打,一出棍就切到对手捧头飙血。然后李小龙缩在地上用双节棍打众人腿脚,镜头切得少,更有趣。正反打,那是武侠片用的,罗维这么用是浪费李小龙的身手。后来李小龙自己的电影《猛龙过江》就多用中远景镜头,少用剪辑,显示真功夫,也沿用为多数功夫片的固定取景用镜方式了。
说回陈真踢馆,打完喽啰打Boss。副馆长(冯毅饰演)虽然拳脚表现力一般,但是反应很好,比如前滚翻躲过陈真飞踢,但毕竟打不过,被陈真踹进更衣间,左右挥拳打懵出来,然后一脚踹翻在地,那种“完全打不过”的感觉,通过动作表现得一览无余。
后来陈真得知真相为师复仇、再闯虹口道馆打死副馆长的戏也挺好。此时陈真愤怒升级,招招致命打挂几个不知死活的喽啰。副馆长抽刀上,陈真在不断躲闪中瞅机会反击两次,得手即退,这是比较写实的打法。再次对峙时,利用对手举刀蓄势的时机,一个滑步前踢,快速踢掉对手手中的刀,搂住对手脖子往下扳,落下的刀插入对手后背,这是戏剧化的,符合影片发展至此的情绪。
最后是打俄国人和铃木宽馆长。打俄国人,其实就是截拳道对战,你可以看到俄国人也是对着镜头踢三下,演员本身是李小龙的徒弟。陈真赢在以快打慢,用到了截拳道中的各种技战术,封手攻击、组合攻击和渐进间接攻击等。打铃木宽,陈真就地取了一根梁木,即时阻挡了铃木宽的刀势,木棍也被砍成几段。陈真两次顺手扔东西,阻挡对手攻势,赢得时间拔出双节棍,是比较写实的。至于双节棍两三下打掉长刀、一脚飞踢踢得对手破门飞出老远,就是戏剧化表现了。
最后那个跃起定格,是跟《四百击》片尾的定格一样的经典镜头了。
总的说来,在《精武门》中,李小龙将情绪融入了动作,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动作表现力,动作设计兼顾了写实性和戏剧化,专家和群众都会看得起劲。正是因为李小龙,这部制作粗糙的功夫片才不会随着时间褪去功夫片经典的标签。
附:本专题后续文章目录
李小龙电影03|《猛龙过江》
李小龙电影04|《龙争虎斗》
李小龙电影05|《死亡的游戏》
李小龙电影06|纪录片与传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