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电影是目前最娱乐的电影,而且并没有像《速度与激情》系列、《变形金刚》系列一样出现颓势,又比007系列、《碟中谍》系列丰富得多。至少到2019年,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最娱乐的电影。
超级英雄电影以自成体系的庞大世界观作为支撑,有炫酷的打斗和特效,故事上有美剧优点,缺点是处理多个主角的能力有限,比如口碑失败的《复仇者联盟2》。虽然《权力的游戏》的方法很好,主角一个个在被记住后死掉,但大概超级英雄电影是不会借鉴的。
马上到11月,又是超级英雄电影集体肆虐银幕的时间。作为一个超英电影影迷(伪),我整理了一下写过的关于超英电影的文字,核查了一些资料,在最后做了一点拓展,算是对漫威电影宇宙建立以来的超级英雄电影的一个总结。
一、崛起
新千年以来,数字特效技术不断进步,福斯《X战警》(2000)系列和索尼《蜘蛛侠》(2002)系列试水成功,构建一个虚构世界的《指环王》系列(2001-2003)、《阿凡达》(2009)更获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以 CEO凯文·费奇为首的漫威影业,构建了“漫威电影宇宙”的概念。从《钢铁侠》(2008)开始,接下来的《美国队长》、《雷神》,都通过片尾彩蛋等形式,巧妙地勾勒出几个超级英雄共处同一个时空、有可能相互碰面的格局,然后《复仇者联盟》(2012)横空出世。以复仇者联盟为核心,漫威影业成功打造出“漫威电影宇宙”,一举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格局,以致DC及其东家华纳,拥有漫威部分超级英雄版权的福斯、索尼,都亦步亦趋发展超级英雄电影宇宙观,派拉蒙/孩之宝影业要打造“变形金刚电影宇宙”,传奇影业也要打造“怪兽电影宇宙”。
二、进行大概的了解
1、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super hero)是DC和漫威两家公司共同注册的IP,所以《刀锋战士》(1998)和《恶灵骑士》(2007)就归队为超级英雄电影了,而《黑夜传说》(2003),《加勒比海盗》(2003),《指环王》系列(2001-2003),《变形金刚》系列(2007至今)等,就至今仍留在了奇幻片类型当中,我们并不把这些电影中的吸血鬼、狼人、拥有不死身的海盗、巫师、精灵、赛博坦星人等称为超级英雄。但是有时候,即使并不隶属于DC和漫威旗下,我们仍然把那些戴面具或拥有双重身份的角色叫做超级英雄,把以他们为主人公的电影叫做超级英雄电影,比如根据马克•米勒漫画改编的《通缉令》(2008)和《海扁王》(2010)。
2、超级英雄的原型
1919年,美国一本周刊上的一篇低俗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外号叫做“佐罗”的虚构人物,1920年第一部佐罗电影诞生。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出演的《佐罗》(Zorro,1975),是最杰出的佐罗电影之一,1979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给它配音之后在电视上播出。
佐罗戴上面具,是为了避免家人受到报复;为了不引起怀疑,他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奢华慵懒的生活。这是超级英雄的原始形态。这位带黑面具、穿黑披风、骑黑骏马的黑骑士,穿越到现代,就成为了戴黑面罩、穿黑斗篷、开黑蝙蝠车的蝙蝠侠,依然没有超能力,依然在黑夜出没,与超人并肩作战。
戴上面具能够不让别人认出,也增加了神秘感,甚至还有激发潜能的魔力。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戴上面具之前,是难以发挥出全部力量的。也许这仅仅漫画和电影的小把戏,但如果刻意去求证的话,可以在日本能戏、云南倮戏中领略面具的魔力,可以在心理学层面探究面具与潜意识的关系(参考西班牙神片《睁开你的眼睛》)。改编自DC漫画的《V字仇杀队》(2005)也是对于面具魅力的绝佳诠释之一。关于双重身份,在《杀死比尔2》中,比尔有一段漂亮的阐述,将之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彼得·帕克是个大学生,他穿上蜘蛛装才是蜘蛛侠;布鲁斯·韦恩是个纨绔子弟,他穿上蝙蝠装才是蝙蝠侠;但是超人,他一出生就是超人,他的S标记是绣在他的襁褓上的,S标志的战斗服是他自己的衣服,他戴上眼镜、穿上西装变成懦弱而缺乏自信的克拉克·肯特,克拉克·肯特是他模仿人类所作出的伪装,是他对人类的定义。” 这段话的意义与那句古希腊箴言类似:认识你自己。有些努力挖掘这个方面的超级英雄电影失败了,比如李安导演的《绿巨人》(2003)。这方面最杰出的,我以为是M·奈特·沙马兰导演的《不死劫》(2000),就算看到最后部分还会以为这是一个超级英雄在平凡的现实世界中自我认知的故事,而精彩的结局宣告:欢迎来到超级英雄的世界,这一直都是一个超级英雄与超级大反派的故事。
一个问题:与佐罗同时期诞生的人猿泰山、野蛮人柯南等,为什么没有被叫做超级英雄?私以为正是佐罗拥有超级英雄的两个核心元素:面具与双重身份。
3、DC
超人,是第一个超级英雄,诞生于1938年DC漫画公司的编辑部。蝙蝠侠,可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也随后于1939年诞生于此。1969年,华纳公司收购DC,1978年推出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超人》。第四部续集失败后,1989年推出蒂姆·波顿导演的《蝙蝠侠》,也一直拍到第四部续集失败为止。这之后直到2005年,才又推出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开战时刻》,其续集《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成为单体超级英雄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但第三部则令人失望。
DC/华纳其实曾经试图构建过电影宇宙,比如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期间,制作了《超人归来》(2006)和《绿灯侠》(2011),只是都失败了。
DC最近一次重启超人电影《钢铁之躯》(2013),终于成功开启DC电影宇宙。但是步子迈急了,起高走低,接下来的正义联盟前传《蝙蝠侠大战超人》(2016)和展现超级英雄团体的《自杀小队》(2016)都近乎失败之作。其电影宇宙的成败,在于接下来的《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2017),只有它成功了,我们才更有兴趣去看之后的闪电侠、海王、蝙蝠侠、超人续集、沙赞、钢骨、绿灯侠等电影。
相比漫威,DC目前也并非全无优势——DC电影宇宙中两部近乎失败的电影,却诞生了两个成功的女性角色:神奇女侠和小丑女(而漫威目前醒目的女性角色,只有一个黑寡妇)。
P.s.:《暴力史》、《毁灭之路》、《星尘》、《V字仇杀队》、《赤焰战场》等电影也是改编自DC漫画。
4、漫威
漫威在1993-1996年成立了漫威影业,1998年漫威影业推出了他们的首部超级英雄R级电影《刀锋战士》获得成功,随后拍摄了两部续集。2008年,漫威影业推出《钢铁侠》,漫威电影宇宙计划正式启动。2009年底,迪士尼以42.4亿美元收购漫威。《复仇者联盟》(2012)诞生的大布局和它对漫威宇宙观的展示,可能比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还重大。《复仇者联盟》之后,漫威系列电影虽然娱乐性仍有保证,但有逐渐沦为最大型美剧的趋势(这样说也许是贬低了美剧,周黎明就说过美剧的水准比美国电影要高一大截)。
漫威电影宇宙目前包括钢铁侠3集、绿巨人1集、美国队长3集、雷神2集,复仇者联盟2集,银河护卫队2集,蚁人1集,奇异博士1集,蜘蛛侠1集。《复仇者联盟2》不尽如人意,美队3又扳回一把口碑。版权还在索尼的蜘蛛侠,目前已经回归漫威宇宙,《蜘蛛侠:英雄归来》(2017)由漫威影业制作、索尼发行,他被定位成钢铁侠的学生。
漫威宇宙建立了最好的复仇者联盟核心形象: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和雷神,最好的大事件《内战》已经被提前拍出来。次好的大事件或许是绯红女巫引发的大事件《M皇室一族》,故事本身脑洞太大,漫威目前又只有绯红女巫和快银这两个加入复联的变种人的版权,所以这个故事将何时以何种面目出现在漫威宇宙,仍是未知数。《绿巨人:世界大战》也是令人血脉贲张的大事件,即将在《雷神3》中有所展现。
5、X战警宇宙
《X战警:第一战》(2011)开启了X战警电影新系列。真正好的,是《X战警:逆转未来》(2014)。没有了休·杰克曼之后,X战警下一部将如何展开,也是X战警宇宙成败的关键。死侍有可能跟X-23、电索等新超级英雄组团X-Force,加入X战警宇宙。如果《牌皇》和未来再次重启的神奇四侠电影都能成功,福斯还可以把X战警、死侍、牌皇、神奇四侠都放到一个电影宇宙,形成一个更丰满的X战警宇宙,与DC宇宙和漫威宇宙PK。
三、设定与内涵
1、世界观与人设
超级英雄电影的魅力,并不在于眼花缭乱的超能力。真正的超能力可能的样子,是《2001太空漫游》小说原著最后的描写(电影版中没有表现)。超级英雄电影是靠贩卖世界观赢得了全世界观众。这个世界观,跟“三观”之一的世界观(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无关系。超级英雄电影的世界观,指的是其所构建的架空世界。
除了蝙蝠侠源自通俗小说中的佐罗和福尔摩斯,超级英雄的设定,大致不出科幻、奇幻、魔幻、玄幻、神话、传说这六种属性。超人是科幻属性的外星人;钢铁侠是科幻属性的极客;绿巨人和美国队长是科学实验产物,可追溯至弗兰肯斯坦的科幻故事;蜘蛛侠被蜘蛛咬,可追溯至吸血鬼的传说,是传说属性;神奇女侠、雷神、死神海拉等等,是神话属性;雷神生活的仙宫是奇幻设定;奇异博士是魔幻设定;满大人是玄幻设定;等等。有些超级英雄是跨界设定,比如闪电侠的诞生是科幻属性,人设是神话属性。
超级英雄电影融合了科幻、奇幻、动作等类型,并且不断拓展边界。
P.s.:科幻片和奇幻片的区别?
科幻片的故事一般发生在未来,故事包含目前不可能实现的高科技、高于地球的外星文明、不明外星生物等,但是未来在现实中可能实现或出现(但并非绝对,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大概不可能出现),代表作包括星战系列(1977至今),侏罗纪公园系列,终结者系列,异形系列,《黑客帝国》系列(1999-2003),等等。奇幻片的故事基本上发生在现在或过去,故事中有吸血鬼、狼人、僵尸、幽灵,魔法师、异族、怪兽、神话人物、外星人等角色,但这些角色无论是过去或现在都不大可能在现实中出现,《黑夜传说》(2003),《加勒比海盗》(2003),指环王系列(2001),变形金刚电影系列(2007至今),都属于奇幻片。
2、反超级英雄电影
有超级英雄电影,就有反超级英雄电影。《守望者》(2009)和《保卫者》(2009)中,超级英雄的际遇,更现实,更让人信服:如果超级英雄存在,那就是笑话;如果普通人去做超级英雄,那就是杯具。
马克•米勒漫画原作改编的两部电影《海扁王》(2010)和《通缉令》(2008),创造了最酷的反英雄,他们毫无顾忌的以自我为中心,更符合目前流行的极客文化价值观。《通缉令》还有各种毛糙急躁的不尽人意之处,《海扁王》则相当到位。
虽然超级英雄如此狗血,小蝙蝠侠(Batkid)拯救旧金山的报道却是如此温暖。奥巴马录视频鼓励Batkid,以前小布什也问中国外交部长看过蝙蝠侠(黑暗骑士)没,这种举国推崇美式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局面,却毫无违和感。
3、漫威更成功迎合了时代潮流
《内战》是漫威最棒的大事件,以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受审前遭枪杀、英雄主义宣告灭亡的悲剧结尾,让人们联想到美国内战后倒在枪口下的亚伯拉罕·林肯。这个结尾如果拍出来大概比《守望者》“罗素之死”还要震撼,但电影改了,整个气势就小了好几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电影中美国队长不能死掉?消解深度和悲剧性,首先当然有商业上的考量,《守望者》票房扑街是前车之鉴。还有漫威电影宇宙整体风格上的考量。如果我们看看同年的票房口碑成功之作与失败之作,我们大概可以看到美国队长不能死的深层原因。
从《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到《美国队长:内战》,2016年也许是美国电影重塑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一年。看《血战钢锯岭》,军医多斯不从众不屈服的精神与美国队长何其相似,当战场上的多斯挥踢之间打飞两个手榴弹时,他与美国队长之间就只相差一个盾牌了。反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尽管也许是李安过于高级的电影语言曲高和寡,但电影主题去英雄化、去信念化,恐怕是电影与观众之间更大的隔阂。现世现今,正好不需要宣告英雄主义的破灭。
极客文化是现在的时代潮流之一。《钢铁侠》是漫威宇宙成功的奠基之作,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极客范儿的托尼·斯塔克,是漫威塑造得最好的复仇者联盟核心形象之一。在《蜘蛛侠:返校季》中,被定位为钢铁侠学生的蜘蛛侠也颇具极客属性,蜘蛛侠好基友奈德更是典型极客,“guy in the chair”。
漫威电影真心并没有多好,全靠同行衬托。与漫威迎合时代潮流的角色相比,DC那边明显做得较差。蝙蝠侠是佐罗和福尔摩斯的合体,智力超群的侦探大师。福尔摩斯这个大IP现在并未过气,相关美剧英剧都已经播了四五季仍在续订。但看看《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原本应该在这部显得复杂的电影中充分发挥人设的蝙蝠侠,侦破能力居然被超人女友完爆。放弃大有可为的想必大受欢迎的人设不用,在诺兰只监制不导演的情况下大搞复杂叙事结构,最终自毁城池。悬崖勒马的DC终于用《神奇女侠》(2017)迎合时代打女权牌,扳回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