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片子开头就打出了三种时间线:一周,一天,一小时,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什么意思。看到陆军男一号的海上漂流夜景接空军白天场景,才觉得不对劲,一直到空军男二号换了个视角再次上演迫降场景,我才明白这是三种时间线混接。此时我的想法是,哎呀这个片子开始有意思了!我可不敢傲然说这片子很容易看,看完我还有没明白的地方:比如“喷火”到底击落了几架敌机?有人说是六架三种不同型号的,我不会看飞机型号,空战没完全看明白。又比如因为脸盲没认出演员墨菲,他跟陆军男一号的交集我就完全没发现,后来看评论说到墨菲,我对他的时间线一头雾水,影片似乎也没明确交代。除了时间线,我印象深刻的第二大元素就是配乐,滴滴答答的配乐,不说有多好,起码有意思。
要说如何评价这部影片,我认为它当然是好的。其主题既主流又简单,大方面礼赞歌颂敦刻尔克精神,小方面极端情况下的各种人性。主题简单,形式风格就不怕玩飞了。非线性、多视角叙事不新鲜,但是将一周、一天和一小时剪在一起,这就像把三个维度放进同一个空间来展示,我感觉是继《哭声》、《降临》的欺骗性剪辑之后,大银幕上的又一次激进;从头至尾不见敌兵现身(只有敌机现身)的叙事,印象中也就经典西部片《虎豹小霸王》玩的非常好,《敦刻尔克》这样玩也瞧不出毛病,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内容和场面,都不乏紧张精彩。
无声电影风格,果断拉高了格调(但并不能去除平淡和无聊),台词对话少,除了法国兵终于开口说话那一段,台词对话基本不起推进叙事的作用。
但是观影过程中我也冒出了这样的想法:缺乏情感塑造(叙事弧)的人物和缺乏美感的实景大场面(诺兰的一贯问题)——是缺乏,不是没有,比如老船长有情感塑造及情感高潮——即使时间线结构精确到豆瓣第一篇影评所说的完美表盘结构,这部电影能好到了什么程度?
我的主观观感告诉我:它没有好到了不起的程度,它缺乏足够的力度和动人心魄的美感。我是说它缺乏,不是没有。
先拿《黑暗骑士》来说一下:其力度主要来自于小丑和蝙蝠侠价值观的对抗,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蝙蝠侠被逼到绝境的灵魂自白、小丑落寞到极致时反而化为平静的张狂,当这些以华丽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它所具有的动人心魄的电影美。
《敦刻尔克》那种实景大场面本身的质感就具有大多特效片不可比拟的力度,摄影也具有大多小清新电影不可比拟的华丽的美感。最具力度的时刻,是汤老师义无反顾之前的停顿,或船长父子对墨菲说“他还好”(那孩子已经死了),或法国士兵差一口气没能爬上梯子时在水下徒然摆臂,这些高尚人性或无奈命运的瞬间;最美的时刻,想起来大都是摄影:被击落的敌机落入海水的漏油区的场景,汤老师的抒情滑行和他给座驾的火葬礼,陆军男一号的海上漂流夜,那些被击中的舰艇在倾斜在沉没……借用一句国外的评论:“《敦刻尔克》就像一张明信片,能捕捉到视觉图像所能提供的所有效果。”我觉得很有道理。
诺兰牺牲了戏剧性,得到强大的真实感和结构感,但这强大的真实感和结构感真的匹配电影那简单、主流的主题吗?恕我直言《血战钢锯岭》的传统叙事才更符合那种主旋律主题,《敦刻尔克》的一致性是有所欠缺的,而复杂性和原创性仅体现在技术上。《敦刻尔克》讲究叙事和结构,此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讲究高级的电影语言,包括之前的《哭声》和《降临》,相对目前银幕上的主流商业片而言,或多或少都挑战了普通观众的观影经验。这当然是好事。今年,看到雷德利·斯科特的老派叙事已力不从心(《异形:契约》),看到泰伦斯·马利克的风格已走火入魔(《歌声不绝》),我觉得诺兰和李安的新作品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尽管它们不如《萨利机长》那么赏心悦目,那么动人。
至于胶片应用、IMAX摄影机应用等技术层面,我看的普通2D也没法评价(仿佛我看70mm胶片版就能说什么似的,笑),只是感觉百花齐放好过一枝独秀,希望胶片不灭,2D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