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自认为这是他为数不多拍得好的电影之一。
这部戏我早先看过,这次是重温。剧情已经熟悉,所以边看边想到的,首先是挑刺,看到影片的一些不足,然后是为片中的三场戏叫好,其中前两场是第一次看时忽略了的。
这出戏借鉴了武松杀嫂,但是嫂子之死拍得异常匆忙,让位给浪漫爱情戏份,还有一场莫名其妙的多余的接吻戏。戏台上的武斗与现实里的打斗对切,充满匠气。向古龙借了一些氛围,但并没有拍出十面埋伏的危险气氛。冷热兵器混杂的背景下,并没有解决好“为什么不用枪”的观众疑惑。
拍得好的段落:
1、牌桌上谈笑间,判了关玉楼死刑。一个戏子,一个愣头青,公开得罪城里的头面人物,因为老婆与他有染,就上门踢馆。却不知,当自己在他们的牌桌上被提及,就轻描淡写地被判了死刑,这在他们看来,是比一局牌的输赢还要小的一件事。这场牌桌戏有“于无声中听惊雷”的风格(参考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
2、杀封开山。整个过程算得上有智慧有耐心,拍得也沉稳,像是梅尔维尔的黑帮片。关小楼与封开山的打斗,动作设计好到与全片不和谐,媲美李小龙在《唐山大兄》结尾与韩英杰的决斗。本片武指罕见地没有刘家良,是唐佳和袁祥仁。
3、结尾大高潮。关小楼一身白色中山装现身金老板后院,一直到影片结束。这场盛大的华彩打斗戏中,手提摄影跟拍的几个长镜头,动作设计延续了《独臂刀》最后决战的优秀品质,而场面调度更复杂得多。关小楼诈死骗杀金老板,是非常有意思的剧情构思和镜头设计。最后关小楼在慢镜头、小号声、幻想场景中翻滚倒地死去,热血渗出白衫,如在风中翻落凋零的一支郁金香。
陈墨先生所作的《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一书中,论述张彻电影的开创性时有一条:“以《报仇》(1970)开拳脚功夫片风气之先。”网易娱乐电影频道专题《香港功夫电影六十年》有更为完整的论述:“从1969年开始,先是《路客与刀客》、《龙虎斗》的投石问路,到后来《报仇》、《马永贞》(1972)掀起了民初功夫片的热潮,再到《天下第一拳》(1972)为香港功夫片敲开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大门,最后是李小龙彗星般地划过香江的夜空,将功夫片推上了一个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辉煌顶点。”李小龙对本片借鉴了不少,比如《精武门》中的出场、造型,《龙争虎斗》中不换自己的衣服,也许还有《唐山大兄》中郑潮安的两把飞刀。
陈观泰在片中跑了两次龙套,王钟的戏份多一些,彼时他俩地位还远在狄姜之下。张彻二代弟子的先后顺序了然。
片中饰演大恶人封开山的谷峰,饰演关小楼情人花正芬的汪萍,加上饰演关玉楼的狄龙,在1982年拍了一部正牌武松杀嫂的戏《武松》(李翰祥导演)。谷峰(饰演武大郎)和汪萍(饰演潘金莲)演得非常好,金马奖最佳女主男配实至名归,片子差在武松。武松的特质(不妨看看央视版老水浒)难演,那并不是邵氏套路化的英雄色彩和豪迈气概。狄龙虽早已凭《刺马》获得两个演技奖,彼时他主要还是一个偶像派武打明星。
至于姜大卫凭借本片获得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我想加分项就是关小楼在结尾大开杀戒之后,从楼梯慢慢走下来的全景镜头。镜头的最大背景就是楼上楼下满屋的死尸,镜头中的关小楼白衣上血迹斑驳,表情冷峻,步履缓慢而清晰,一个“杀神”正从楼梯上走下来。他不必像王羽那般高大健壮,不必有李小龙那么好的功夫,只要一个仰拍镜头对准他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