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中国第二代导演登上舞台,中国电影完成了由默片向有声片的过渡,进入了中国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上海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从3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显出了其独立的价值。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处在战争时期,电影大多仍带有主旋律味道。
默片《小玩意》(1933)无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歌颂心灵手巧的中国匠人,和他们“挺起胸膛向前”的乐观勇敢精神,充满了抗战年代的救国热情,抨击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这部片现在能看下去,95%是因为阮玲玉,从《小玩意》中可以看到她的灵动。单看照片,阮玲玉好像并没多么漂亮,但一到镜头前,她立马生动起来,一笑一颦都攫住人们的目光。
《神女》(1934)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默片。
吴永刚的导演处女作,选择表现一个“私娼”母亲,用时代的底层反映时代,类似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都表明他高度的艺术自觉。风格上突出的地方,一是画面构图的古典美感(吴永刚是美术出身),二是镜头语言简洁传神:比如只用两双脚的镜头,就完成妓女拉客的过程;比如回家先换鞋的镜头,就表现出神女夜生活的疲惫无奈;比如流氓老大为神女向警察打马虎眼之后要她留宿,只用一个她坐上桌要了一支烟的镜头,整个意思就表达出来。阮玲玉的表演,有哀婉与妩媚,还有性感、温柔、天真,是丽莲·吉许、卓别林的水准。
《神女》也不是没有缺点,有些地方过于直白,比如用大段字幕表白校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神女”的同情、对时代的控诉。另外,表现时间的大跨度,是电影最高难度之一,比如小孩长大,影片也没有做好,只用了字幕交代。